士族门阀的消灭避免了中国进入种姓制度
栏目: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:2025-02-08
 士族门阀这一特权阶级产生在东汉,形成于魏晋朝代,在唐末期的时候在历史舞台上消失,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有7、8百年。士族门阀世居高官,簪缨相袭,婚配高门,曾一度枝繁叶茂在朝廷里遮天蔽日。  西汉、东汉时期主要通过“察举制”等方法来选拔和任用官吏。察举制是由高官及诸侯王通过“贤良”、“秀才”、“孝廉”等多种标准,为国家选拔人才。在制度运行的前期,察举制确实发挥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作用,较为广泛的选举各

  士族门阀这一特权阶级产生在东汉,形成于魏晋朝代,在唐末期的时候在历史舞台上消失,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有7、8百年。士族门阀世居高官,簪缨相袭,婚配高门,曾一度枝繁叶茂在朝廷里遮天蔽日。

  西汉、东汉时期主要通过“察举制”等方法来选拔和任用官吏。察举制是由高官及诸侯王通过“贤良”、“秀才”、“孝廉”等多种标准,为国家选拔人才。在制度运行的前期,察举制确实发挥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作用,较为广泛的选举各阶层参政,选拔出一些例如晁错、董仲舒这样的贤臣,为汉王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。但是察举制没有客观标准,地方官僚和诸侯推举人才的时候有很大的主观性,逐渐失去公允性。慢慢就成了官宦子弟和地方豪强大族进入汉统治体系的最佳通道,慢慢的形成了士族门阀体系。

士族门阀的消灭避免了中国进入种姓制度(图1)

  在魏晋政局之中,士族成为比皇权更为稳固的存在,逐渐发展成长为士族门阀。这个阶层从东汉末年直到隋唐,前后活动数百年之久,在两晋南北朝最为鼎盛。士族在教育、财力、社会地位上的显著优势决定了其地位的超然,地位高下之差甚至连皇帝也无法改变。南齐中书舍人纪僧真为齐武帝心腹,但他出身贫贱,向皇帝请求允许他做士族。齐武帝表示此事他无法做主,只能获得当时大士族江斅(xiào)、谢沦认可才行。刘宋孝武帝母路太后出身寒微,其兄路庆之之孙路琼之以外戚身份自鸣得意。与王导五世孙王僧达为邻居时,一天,他特意装扮一新去拜见王僧达,王故意问他:“昔日我家养马的奴仆路庆之,是你的什么亲戚?”当场给他难堪。之后,路太后向儿子哭诉,孝武帝竟然也不认为王僧达有错。

  门阀士族为保持尊贵身份地位,血统不被混淆,注重门第婚。曹魏之际士族间自发相互联姻,到东晋南朝则发展成为不可违背的原则。颖川荀氏、汝南袁氏、琅琊王氏、陈郡谢氏、太原王氏等,都为一流高门大族,世代互为婚配,彼此都有姻亲关系,成为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的利益集团。士族自视甚高将与庶族连姻视为奇耻大辱,南齐士族王源嫁女给富阳满氏,满氏门庭低微。御史中丞沈约为此事还特意上表请求政府予以干预,革除王源的官职,并禁锢终身。星空体育官网

士族门阀的消灭避免了中国进入种姓制度(图2)

  两晋国家政治军事大权归于士族阶层一身,最大限度地将寒门排斥在国家政治中心之外。正是由于这种垄断使士族阶层放松了对自身的约束,不关心政务纵情声色,甚至沉醉于五石散。星空体育官网《世说新语》有一则这么一个小故事,可以看出当时士族门阀有多荒唐。琅琊王氏的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做桓冲车骑参军的时候,星空体育官网竟不知自己任何种官职,至于具体的公务,简直答非所问,其本人颇以不关心俗务为高,并且主官还不能对失职的士族子弟进行追责。

  俗话说“盛极而衰”,之后的侯景之乱,不仅仅是从肉体上消灭了一部分士族,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战争,瓦解了士族的人脉网络。到了隋朝,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后,彻底摧毁了士族门阀生根的土壤。因为科举制可以自己报名,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推荐,这使得更多的庶族人才可以当官,甚至可以走向国家的权力中心。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以来士族优势,使参与社会治理的官吏由士族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社会阶层,贫寒出身的饱读诗书之士也有可能入朝为官,皇权从此开启了大规模向全天下网络人才之路。同时科举制一直在宣扬天子门生,忠于帝师,更加有利于强化皇权。科举制以势不可挡的锐气,一步步助力皇权独尊。

  到了唐朝晚期,随着黄巢带着10万起义军杀回长安,屠戮门阀士族。造成士族成员大量死亡,家产也被洗劫一空,士族门阀时代也就正式寿寝正终。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平常百姓家”。从这个时期以后,中原大地进入了布衣卿相的时代,否则的话中国说不定会进入类似于印度“种姓制度”的社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