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3)關懷層面:群體秩序 個人身家 (二)清談之學: 1. 奠基:曹魏正始年間-何晏、王弼( 「貴無」 、主張「名教」應該體現「自然」 ,即 「自然為本,名教為末」 王弼以道家觀點註解《易經》 ) ,放棄漢儒象數之學(陰 陽災異之說) 2. 分化:魏晉之際-竹林七賢(主張「名教與自然無法調和」 ,兩者相對立衝突) 西晉-郭象(主張「名教與自然為一體的兩面」 ,兩者可以並存) 3. 擴充:東晉以降,佛學也加入清談玄學的內容,相互激盪、融合。 4. 影響:負面:(1)政治上:不務實際,苟且偷安; (2)社會上:形成當時一種消極出世的人生觀 正面:(1)學術上:打破東漢經學對思想的桎梏; (2)文化上:造成當時特殊的文學、藝術和生活風尚。 5. 南北不同: (1)南方世族:重視玄學(探討宇宙萬物和人世間的終極原理) (2)北方世族:重視經學(注重政治及社會現實制度的儒學治術) 三、宗教思想的發達 (一)宗教信仰發達的背景: 1. 政局動盪,人命如朝露,人心冀求安頓 2. 清談玄學盛行,有助於闡發宗教思惟 3. 帝王的提倡和鼓勵 (二)佛教 1.著名高僧:鳩摩羅什、法顯、釋道安、慧遠 2.影響:經典的大量翻譯、教理教義的闡發、佛教各宗派的形成等,為日後 隋唐佛教盛世奠下基礎。
3. 北方情勢: (1)各勢力相互混戰殺戮 (2)其間曾有前秦苻堅 苻堅短暫統一,但於肥水之戰後又陷於分裂。 苻堅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再度統一北方,開啟「北朝」之局,之後國力逐 (3)直到 439A.D.北魏 北魏 漸超越南方偏安的「南朝」 。 二、胡人政權底下的中原士族 (一)於亂世中求自保 自保的途徑有二:1.建築塢堡以自衛,摶聚宗族、部曲、門客及流民; 2.依附胡人政權,為異族服務 (二)與南方士族的差異 1. 透過婚姻、仕宦方式,藉以壯大實力,繼續保持門第特權。 2. 傾向「大家族制」 ,注重家族組織的團結。 3. 重視儒家經術,希望藉此獲得政治參與機會,並延續中原文化。 4. 處於異族統治下,生活較南方士族儉樸。 (三)北方士族代表 國姓:胡人改漢人姓-元、長孫、宇文、于、陸 郡姓:山東郡姓(較重經學 經學儒術)-太原王氏、范陽盧氏、博陵崔氏、滎陽鄭氏 經學 關中郡姓(逐漸轉趨胡化 胡化)-韋、裴、柳、薛 胡化 三、北魏與中原士族的關係 (一)北魏統一北方 1.北魏:鮮卑拓拔氏所建,借重漢人士族規劃都城、建立政治制度。 2.漢人士族代表:清河崔氏-崔宏、崔浩父子 3.胡漢矛盾:崔浩試圖結合漢人高門,重新建立門閥制度,遂引發鮮卑貴族忌恨,導 致「崔浩之獄」 ,漢人士族慘遭夷滅。 (二)北魏的漢化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
1. 創立:東漢末年 2. 代表:北方-太平道(鉅鹿人張角創) 黃巾之亂 南方-五斗米道(蜀郡張陵創) 日後發展成「天師道」 3. 發展: ;思想為「外儒內道」 ;建立「金丹道」 ,成為道教宗師。 (1)東晉:葛洪-著有《抱朴子》 (2)南朝:陶宏景-茅山道士,建立道教神仙等級;獲梁武帝敬重,人稱「山中宰相」 。 陸修靜-結合天師道與金丹道,汲取佛教儀式,制定道教完整科儀,創南天師道。 (3)北魏:寇謙之-改革天師道,注重戒律,吸引士大夫信仰。被北魏太武帝奉為國師, 創立北天師道。 *道教、佛教的歷史發展可進一步參閱:8-3「佛、道與理學」講義,或課文 p.162~164 四、士族的生活 1. 雅好玄學,崇尚清談 2. 強調士庶區隔 3. 寄情山水,藉文藝創作展現個人才華 4. 揚棄儒家禮教,養尊處優,生活奢靡,注重排場(南方世族為盛) 5. 注重外表修飾,以及穿著打扮(自然美、修飾美) 6. 社會風氣解放:名士「以放任為達」 、婦女多「任情而動」
四、北方的分合與中國統一 1. 洛陽與平城的對立:北魏漢化政策的後遺症 南、北產生隔閡 六鎮之亂 被爾朱榮平定 爾朱榮之亂 北魏陷入長期混亂 政權遂 落入豪強出身的高歡和宇文泰手中 2. 北魏分裂到南北統一 (1)534A.D.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: 1東魏:定都鄴(河南臨漳) ,控有中原地區,由高歡專政。之後被高洋篡位,改建北齊。 2西魏:定都長安,占有關隴地區,由宇文泰掌權。之後被宇文覺篡位,改建北周。 (2)北周日後統一中國的基礎在「關隴胡漢集團」的建立 *宇文泰採蘇綽之議,創立「府兵」制: 分全國為百府,分民戶為九等,星空体育入口選擇六等以上人家的魁健才力之士為兵,屬部分徵兵。 採兵民分籍,凡入兵籍者,不入民戶,免除賦役。每府由一郎將主之,分屬二十四軍。 府兵平時耕稼,歲役一月,有事則出征。兵不離農,不廢生產;軍隊訓練精良,戰鬥力 提高。 *宇文泰並下令漢人部將士卒改從胡人主將的姓,使漢人逐漸成為胡化的漢人。 *府兵成為日後北周統一北方,乃至隋統一中國的武力基礎。 6-3 士族的思想、信仰與生活 士族的思想、 一、中古世族鼎盛的因緣 1. 從漢代「累世經學」變為「累世公卿」 2. 九品官人法與世族的形成 (1)創立者:魏文帝時陳群 (2)實行背景:因東漢末年察舉制遭破壞 (3)目的:爲革除察舉請託之弊,以廣納賢才 (4)品評人:州-大中正官:郡縣-小中正官(掌握推薦權) (5)品評標準:狀(才能、德行) ;簿世(三代譜牒家世) ;品(品評等第)
(2)永嘉南渡後,東晉王室必須倚賴南渡士族(北方僑姓)和江南大族(南方吳姓)的 擁戴才能立國 「王與馬,共天下」 王導 (位居中央宰輔) 、王敦 (控制荊州重鎮) 扶立東晉皇室;謝安 (歷經肥水之戰) 、星空体育入口 謝玄(招募北府兵)保全漢人在南方的政權 (3)荊、揚對立:荊州(地方上士族掌握強大的軍事、財經實力)VS.揚州(皇室中央政 府所在地) ,造成君臣之間的猜忌,也使得東晉幾次北伐終不得成功。 (祖逖、桓溫、劉 裕北伐) (4)東晉士族代表:僑姓(南渡士族)-王、謝、袁、蕭 吳姓(江南名族)-朱、張、顧、陸
四、南朝(宋、齊、梁、陳,共 170 年) (一)前期:世族仍享有仕宦優先權
(三)南方的開發:中國經濟重心南移 自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代,中國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中、下游 (四)南北強弱形勢逆轉: 東晉十六國時期--北方分裂,南方穩定 南北朝時期--北方統一(439A.D.北魏統一) ,南方居下風 証明:南朝的北方防線逐後撤 南消北長 6-2 胡人政權與漢人高門 一、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形勢 * 五胡十六國 1. 時間:西晉滅亡~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,共 120 餘年,約與江南東晉政權 東晉政權 東晉政權相始終。 2. 名稱由來:五胡指匈奴、鮮卑、羯、氐、羌族。十六國來自北魏崔鴻所著《十六國 春秋》一書。但實際上不只十六國,且其中亦有漢人所建立的政權。
(6)結果:造成上品無寒門,下品無世族局面 3. 掌握社會及文化領導地位 二、世族思想的轉變 (一)學術思想轉變的原因 1. 政治背景:東漢黨錮之禍、魏晉政治壓迫,迫使士人的「清議」 「清談」 2. 學術背景:東漢經學產生流弊:(1)荒誕(因滲入陰陽家思想)(2)繁瑣(專重文字訓 詁考證)(3)無力改變政局,經世濟民 3. 士人思想的轉變: (1)政治上:砥礪名節、批判政治 疏離冷漠、明哲保身; (2)思想上:儒家經學 老莊玄學(偏重個人自我的覺醒)
一、魏晉南北朝的歷史:由分而合的演化大勢(分裂動盪達四百年) 1. 分裂:東漢靈帝中平元年(184A.D.)黃巾之亂起,天下紛擾,州郡割據 2. 統一:隋文帝開皇九年(589A.D.)隋南下滅陳,南北統一 二、東漢末年至三國分立的歷史情勢: 1. 政治:中央-黨錮之禍;地方-軍閥割據 2. 社會:大士族掌握社會資源 3. 軍事:官渡之戰(曹操擊敗袁紹,統一北方) ;赤壁之戰(曹操敗於劉備、孫權聯軍) ; 天下三分 三、短暫統一:大士族司馬氏(西晉武帝司馬炎)結束三國分立局面,重新統一中國 6-1 魏晉與南朝的門閥政治與社會 一、東漢末年門閥政治的萌芽 1. 門閥釋義: 「門」-門第,指家世族望; 「閥」-閥閱,指功勳資格。 2. 門閥政治的萌芽:東漢(東漢後,仕宦者的閥閱逐漸成為家族名望標誌,他們把持政治 特權、擔任社會領袖、主導時代的思潮和風尚,同時形成所謂「士族社會」 ) 3. 產生因緣:(1)漢武帝獨尊儒術,重視經學傳統,實施以才德為標準的察舉制度。 (2)東漢以後,察舉制度日壞,由於仕宦家族互相推舉,士族往往積世顯宦 ,成為特殊政治階級。 4. 性質:東漢士族的權力和地位,主要仍是經由鄉舉里選、通經入仕而取得,是建立在個 人的才德和儒學傳統的基礎之上,有一套客觀外在標準,不同於日後以貴役賤的門閥制 度。 二、魏晉(西晉)時期門閥政治的形成 1. 背景: (1)分崩離析的亂世,皇朝控制力較弱,世家大族日益壯大,並成為新政權的人才主力。 (2)黃巾亂後,北方人民流離失所,紛紛投奔世家大族,星空体育入口充當佃客、部曲、奴婢以求自活。 (3)西晉武帝特別頒行保障世族特權的措施:如占田制(財產) 、蔭屬制(官職) 。 (4)漢代正規教育太學、郡國學已淪廢,僅剩世族的門第教育延續學術傳統。 2. 形成:九品中正制度(詳見講義 6-3 或查閱課文 P.116「九品官人法與世族的形成」 ) 3. 社會等級分明:士人 平民 部曲 奴隸 士人又有「士族」與「庶族」的貴賤之別;門第不同,不相通婚姻,不同坐交談。 部曲和奴隸均屬賤民階級 三、東晉南渡後門閥政治勢力鼎盛 1. 君弱臣強,北方大族成為東晉政權骨幹 (1)西晉武帝大封宗室子弟為王,導致「八王之亂」 ,更引起入居內地的胡人趁機起亂, 造成「永嘉之禍」 ,西晉滅亡,晉室南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