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魏以降的门阀一语,其形成有一个过程。按阀通伐,义为功劳。与另一义指资历的阅字,往往连用。有无伐阅,乃任用、提拔官吏之极重要条件。考虑伐阅之风,先秦已萌芽。据徐中舒、唐兰先生考证,金文中屡见之蔑历,大体就是简阅、称美某人功劳、资历之意。伐阅一语,就是蔑历一语的变异[1]。
本来,伐阅仅与官吏个人相关连,东汉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,一个家族中往往多人出仕,于是出仕者的伐阅便又成为家族荣誉、声望的标志。《三国志·张纮传》注引《吴书》载,张纮草成关于孙坚、星空体育官网孙策经历、功业的文章,孙权读后曰:君真识孤家门阀阅也。家门阀阅的简化,便是门阀。随着魏晋九品中正制之推行和士族之发展,门阀之义有时指土族、高门。《宋书·百官志》称:殿中将军等,晋孝武太元中,改选,以门阀居之。《周书》赵贵等传末:故今之称门阀者,咸推八柱国家云。均其证。但更多的还是相当于门地、门第的同义语。如《后汉书·宦者列传》末范晔论曰:……刑余之丑……声荣无晖于门阀。《北齐书·赵郡王睿传》:世宗谓之曰:我为尔娶郑述祖女,门阀甚高,汝何所嫌而精神不乐?由于两义可以相互补充,覆盖面比较宽,所以本文采用了门阀制度一语。
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,整个看来,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;至于士族免徭役,婚姻论门第,士庶之际,实自天隔等特征,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。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,主要当属于*制度的范畴,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。只有到了隋唐以后,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,并最后退出历史舞台。
本章仅论述主要属于*制度范畴之时期的门阀制度,到南北朝结束为止,而不涉及隋唐以后。
这一门阀制度,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,初步形成于曹魏、西晋,确立、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[2],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。
东汉的世家大族,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[3]。它们以弘农杨氏四世三公、汝南袁氏四世五公为其鼎盛标志。然而这些家族贵宠的取得,主要依靠乡举里选,通经入仕,建立在个人才德和儒学传统基础之上,特别是在兴起的前期。
大约到了东汉后期,经过长期的酝酿、演变,门阀制度开始萌芽。仲长统说:天下士有三俗,选士而论族姓、阀阅,一俗[4]。这是汉代著作中第一条将选士与族姓联系在一起的材料[5]。所谓族姓,或作姓族,当指世家大族。《后汉书·朱穆传》:侍中……皆用姓族。章怀注:引用士人有族望者。同书《独行陆续传》也称:世为族姓。祖父闳……建武中为尚书令。同书《张堪传》称:为郡族姓……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。……受业长安……诸儒号曰圣童。《群书治要》卷四五引《昌言》说得更清楚,王侯子弟生长于骄溢之处……其行比于禽兽也。……故姓族之门不与王侯婚者,不以其五品(常)不和睦,闺门不洁盛耶。可见仲长统虽反对选士论族姓,却仍赞许姓族之门风。这种姓族,王侯愿与通婚,而它竟加以拒绝。联系上引材料,除了世家大族,还能是别的哪种社会力量呢。
《三国志·公孙瓒传》注引《英雄记》:瓒统内外,衣冠子弟有材秀者,必抑使困在穷苦之地。或问其故,答曰: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贵之,皆自以为职当得之,不谢人善也。所谓衣冠,即衣冠之族,亦即世家大族。《后汉书·党锢尹勋传》:家世衣冠,伯父睦,为司徒;兄颂,为太尉;宗族多居贵位者,是为证。衣冠家子弟自以为当得富贵,不谢人恩,这与仲长统选士而论族姓之说,正好一致。
然而从仲长统把选士论族姓视为一俗,将它与交游趋富贵之门等庸俗行为等量齐观[6],又证明这不过是一种社会风气,远没有形成经国家认可的制度,顶多只能算是这种制度之萌芽。前引《英雄记》提到衣冠子弟自以为当得富贵,然而又限定必须是有材秀者,这与后来纯以或主要以门地选士,存在明显区别,反映东汉后期是一个过渡时期,衣冠子弟已有一些特权,但材秀仍是重要标准。所以公孙瓒在衣冠家子弟下提到另一类型善士也自以为当得富贵,同样给予压抑。按善本吉、美、德行好之义。《后汉书·党锢传序》称党人多名士,又说皆天下善士。而党人正以德、才著称,见党锢各传自明。可见公孙瓒所以在衣冠家子弟之下紧接着又举善士,绝非偶然,正是东汉末当得富贵者中,德、才标准仍起重要作用的一个反映。又《英雄记》称公孙瓒所宠遇骄恣者,类多庸儿,称庸儿,也证明主要着眼点不在门第。
更能说明门阀制度在东汉后期尚未形成的材料,是《后汉书》中的《陈寔传》、《郭太传》。他两人尽管出身贫贱,可是因为博通坟籍,或天下服其德,不但深受公卿士大夫尊礼,陈寔还多次被推为三公之选,死后司空荀爽(出身名族颍川荀氏)……并制缞麻,执子孙礼。这在门阀制度形成之后,是不可想象的。《三国志·卢毓传》:毓于曹魏之时两为吏部尚书,前后历五、六年,于人及选举,先举性行,而后言才。反映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选举思想和制度,仍重在德、才,反过来也就更加证明东汉后期选举论族姓,只可能是一种风气,门阀制度仅处在萌芽阶段。
《通典·选举四》记载:沈约认定两汉官吏之选拔、任用,仅是以智役愚,尚未以贵役贱;裴子野以为两汉取士,学行是先,名公子孙还齐布衣之士。这正是门阀制度尚未最终形成的一个有力侧证。
汉魏以降的门阀一语,其形成有一个过程。按阀通伐,义为功劳。与另一义指资历的阅字,往往连用。有无伐阅,乃任用、提拔官吏之极重要条件。考虑伐阅之风,先秦已萌芽。据徐中舒、唐兰先生考证,金文中屡见之蔑历,大体就是简阅、称美某人功劳、资历之意。伐阅一语,就是蔑历一语的变异[1]。
本来,伐阅仅与官吏个人相关连,东汉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,一个家族中往往多人出仕,于是出仕者的伐阅便又成为家族荣誉、声望的标志。《三国志·张纮传》注引《吴书》载,张纮草成关于孙坚、孙策经历、功业的文章,孙权读后曰:君真识孤家门阀阅也。家门阀阅的简化,便是门阀。随着魏晋九品中正制之推行和士族之发展,门阀之义有时指土族、高门。《宋书·百官志》称:殿中将军等,晋孝武太元中,改选,以门阀居之。《周书》赵贵等传末:故今之称门阀者,咸推八柱国家云。均其证。但更多的还是相当于门地、门第的同义语。如《后汉书·宦者列传》末范晔论曰:……刑余之丑……声荣无晖于门阀。《北齐书·赵郡王睿传》:世宗谓之曰:我为尔娶郑述祖女,门阀甚高,汝何所嫌而精神不乐?由于两义可以相互补充,覆盖面比较宽,所以本文采用了门阀制度一语。
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,星空体育官网整个看来,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;至于士族免徭役,婚姻论门第,士庶之际,实自天隔等特征,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。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,主要当属于*制度的范畴,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。只有到了隋唐以后,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,并最后退出历史舞台。
本章仅论述主要属于*制度范畴之时期的门阀制度,到南北朝结束为止,而不涉及隋唐以后。
这一门阀制度,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,初步形成于曹魏、西晋,确立、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[2],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。